“通阳”比直接“补阳”更重要,一个方子三味药,通淤堵、散寒邪、温补亏虚的阳气!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1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很多人一怕冷、手脚冰凉,就赶紧买桂附地黄丸、附子理中丸这些补阳药,结果吃了没效果,反而上火长痘、喉咙痛?

为啥会这样?其实问题出在——你身体里的“暖气管道”堵啦!补阳的药根本送不到该去的地方,全堆在嗓子眼儿烧得慌,真正冷的地方还是冷飕飕的。

咱们的医圣张仲景有个经典方子叫 白通汤: 生附子(炮)1枚(约10-15g)、干姜6g、葱白4茎(约15-20g)水煎温服。别看它的成分就葱白、附子、干姜这简单的三味,搭配起来却很是巧妙。

◆ 葱白:就是咱们平时炒菜用的葱白段,可别小瞧它!它辛辣温通,像个小钻头一样,专门钻开身体里的堵塞。

而且葱白中间是空心的,像个天然的管道,中医讲究“以形补形”,它最擅长疏通经络,把郁结的阳气散出去,把里面的寒气赶跑。说白了,葱白就是开路先锋,先把路打通,让后面的补阳药能顺利进去干活。

◆ 附子:它可是个“火力猛将”,大辛大热,专门对付身体深处的顽固寒气,就像往冰窖里扔个火炉子。

等葱白把路清干净了,附子就顺着通道一路杀过去,把陈年老寒赶尽杀绝,防止它们死灰复燃。不过附子有点“暴躁”,得注意用量和煎煮方法(后面会讲),别让它伤着人。

◆ 干姜:像个稳重的管家,负责巩固大后方。它重点是温暖脾胃,给身体提供持续的热量,同时还能牵制附子的烈性,让它别太猛。等葱白打通、附子散寒之后,干姜默默补上,把亏空的阳气慢慢补回来,防止寒气再钻空子。

三味药分工明确:

1. 葱白:通!打通淤堵,让阳气能跑起来。

2. 附子:散!驱散深层寒气,不放过死角。

3. 干姜:补!温养脾胃,持续供暖。

适合啥情况用

✔ 手脚冰凉到肘关节、膝盖那种,整个人像块冰。

✔ 拉肚子拉的都是清水,甚至吃啥拉啥(下利清谷)。

✔ 脸色苍白发青,脉搏弱得快摸不着了。

✔ 胸口闷得慌,但整体还是怕冷、寒气重。

注意!这些情况别乱用:

✘ 阴虚体质(如夜里盗汗、手脚心发热、舌头红)别碰,越吃越烧。

✘ 正在发烧、喉咙痛、长疮的人,用了就是火上浇油。

✘ 孕妇和哺乳期宝妈,安全第一,别自己乱试。

✘ 附子有毒!必须炮制过,而且要先煎1小时以上,煮到舌头不麻才能用,千万别偷懒!

最后唠叨一句:中医讲究“辨证施治”,白通汤虽然厉害,但千万别自己抓药乱吃!要是你觉得自己阳虚怕冷,赶紧找专业中医看看,人家会给你把脉调方,该通就通,该补就补,这才是正道!别自己瞎折腾,把身体搞得更糟就不值当了!

(声明: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请咨询医师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个人情况不同,用药也可能不同哦~)

简介:杨漂亮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8年制,主业医生看病,业余撰稿科普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